在医疗行业的风云变幻中,国家集采政策始终是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,激起层层涟漪。8 月 1 日,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正式拉开了 “药物涂层球囊类” 全国集采的序幕,一时间,行业内外目光齐聚,大家都在纷纷猜测:此次国采药球的最终中标价会是多少呢 ?今天,咱们就一起来深入剖析一番。

 

一 药球市场现状:曾经的高价宠儿药物球囊,作为冠脉介入领域的重要耗材,省级联盟集采前前一直处于价格高位。一个药球动辄 1.2 - 1.8 万元,这样的价格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。在冠脉支架集采后,其价格骤降,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。而药物球囊作为创新产品,挂网价普遍在 2 万以上,相当于一个药物球囊的价格要抵上 20 个支架 。这也使得支架集采后,不少企业和医疗机构转向推广药物球囊来弥补集采损失,药物球囊的临床使用量年增速超 30% 。但显然,国家层面已关注到这一价格问题,决心通过集采来挤出水分,让药球价格回归合理区间。

二、历史集采战绩:降幅惊人回顾药物球囊此前的地方集采成果,可谓是战绩斐然。2021 年 11 月,江苏牵头的 12 省际联盟药物球囊带量采购开标,中选均价约 6300 元,平均降幅 70% ;2022 年 1 月,天津市医保局牵头开展京津冀 “3 + N” 联盟集采,共 23 省参加,药物球囊平均降幅为 72.5%,中选产品均价从 2.3 万 / 个降至 0.6 万元 / 个 ;2023 年 11 月,上海市冠脉球囊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公布,冠脉药物涂层导管拟中选价格区间为 5426 元 - 6285 元 。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,药物球囊在地方集采中已经历了大幅度的降价,价格从 “万元时代” 逐步步入 “千元时代” 。

 

三、本次集采规则:多重限制与考量此次国采,规则上有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。例如,防围标新规要求企业同时报出全国最低价和联盟地区最低价,这一招直接针对那些在各省搞价格保护的厂家,有效防止了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操纵价格。另外,联采办吸取了冠脉支架企业 “报低价抢市场,事后断供” 的教训,中标企业要按全年预估量 30% 缴纳履约保证金,一旦违约直接扣钱,这大大保障了产品的供应稳定性 。

 

四、中标价大胆预测:再降 50% - 70%?影响价格的变量因素1. 规则优化可能性: 若集采引入综合评分(如产能、临床数据、供应链稳定性),头部企业价格可能上浮10–15%。 若单纯价格竞争,可能触发非理性报价,导致价格击穿2500元。2. 企业生存底线: 国产DCB成本线约1500–2000元(含研发摊销),低于此价格可能引发中小厂商退出。 进口品牌全球定价体系受限,若报价低于4000元可能放弃部分市场。3. 分组与适应证差异: 分叉病变、小血管病变等场景产品因技术壁垒,价格可能高于普通ISR(支架内再狭窄)球囊。结论:中标价核心区间与行业影响综合历史集采降幅、市场竞争情况以及本次集采规则等多方面因素,我们大胆预测,此次国采药球预计再降 50% - 70% 。若按此降幅计算,终端价可能会落在 3000 - 4200 元 。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,目前药物涂层球囊国产替代率已达七成,国内微创、乐普等大厂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,国产产品之间的竞争也较为激烈,这为价格进一步下降提供了市场基础 。再结合地方集采已经实现的降幅,以及医保基金压力、DRG/DIP 付费全面落地促使医院主动选择低价产品等因素,50% - 70% 的降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。最可能区间:冠脉DCB集中在2500–3500元(中位数约3000元),整体降幅50–70%。极端场景:若竞争白热化,最低价可能下探至2000–2500元(降幅85%),但需警惕供应短缺或质量风险。行业出清:30%以上中小厂商或因成本失控退出市场,具备原料技术、产能优势的头部企业(如微创、乐普)和进口龙头(贝朗)将主导份额。

写在最后当然,最终价格将于2025年8月竞价后公布,需密切关注规则细则(如分组淘汰机制、分量挂钩模式)对实际中标价的影响。但无论如何,国家集采的目的始终是为了让广大患者受益,用上价格合理、质量有保障的医疗耗材。